《養性延命錄》
《養性延命錄 序》
-
夫稟氣含靈,唯人為貴。人所貴者,蓋貴為生。
-
生者神之本,形者神之具。神大用則竭,形大勞則斃。
-
若能遊心虛靜,息慮無為,服元氣於子後,時導引於閑室,攝養無虧,兼餌良藥,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。
-
如恣意以耽聲色,役智而圖富貴,得喪恆切於懷,躁撓未能自遣,不拘禮度,飲食無節,如斯之流,寧免夭傷之患也?
-
余因止觀微暇,聊復披覽《養生要集》。
-
其集乃錢彥、張湛道林之徒,翟平、黃山之輩,咸是好事英奇,志在寶育,或鳩集仙經真人壽考之規,或得採彭鏗老君長齡之術,上自農黃以來,下及魏晉之際,但有益於養生及招損於後患。
-
諸本先皆記錄,今略取要法,刪棄繁蕪,類聚篇題,分為上下兩卷。卷有三篇,號為《養性延命錄》。
-
擬補助於有緣,冀憑緣以濟物耳。或云此書孫思邈所集。
-
《養性延命錄卷上》華陽陶隱居集 《教戒篇第一》
-
《神農經》曰:食穀者、智慧聰明,食石者、肥澤不老,謂煉五石也,食芝者、延年不死,食元氣者、地不能埋,天不能殺。是故食藥者,與天地相異,日月並列。
-
《渾元道經》曰:谷神不死。
-
河上公曰:谷,養也,能養神不死。
-
神為五臟之神,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腎藏精,脾藏志。五藏盡傷,則五神去,是謂玄牝。言不死之道,在於玄牝。
-
玄,天也,天於人為鼻。牝、地也,地於人為口。
-
天食人以五氣,從鼻入,藏於心。五氣清微,為精神、聰明、音聲、五性。
-
其鬼曰魂,魂者,雄也。出入人鼻,與天通,故鼻為玄也。
-
地食人以五味,從口入,藏於胃。五味濁滯,為形骸、骨肉、血脈、六情。
-
其鬼曰魄,魄者,雌也。出入於口,與地通,故口為牝也。
-
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根,原也。
-
言鼻口之門,乃是天地之元氣,所從往來也。
-
綿綿若存,鼻口呼噏喘息,當綿綿微妙,若可存,復若無有也,用之不勤。用氣當寬舒,不當急疾、勤勞。
-
《渾元道德經》曰:出生。謂情慾出於五內,魂定魄靜,故生也。入死:謂情慾入於胷臆,精散神惑,故死也。
-
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言生死之類,各十有三,謂之九竅而四關也。https://youtu.be/nc3NP2EdXuY
-
其生也,目不妄視,耳不妄聽,鼻不妄嗅,口不妄言,手不妄持,足不妄行,精不妄施。其死也,反是。
-
人之生也,動皆之死地,十有三。人欲求生,動作反之,十有三之死地。夫何故?以其求生之厚也,所以動之死地者,以其求生之活之太厚也。遠道反天,妄行失紀。
-
蓋聞善攝生者,陸行不遇兕虎,入軍不被甲兵,兕無所投其角,虎無所措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無死地,以其不犯上十有三之死地也。
-
《莊子·養生篇》曰:吾生也有涯。
-
向秀曰:生之所稟,各有極也,而智也無涯。
-
嵇康曰:夫不慮而欲,性之動也;識而發感,智之用也。性動者,遇物而當足,則無餘智;從感而求,倦而不已。故世之所患,恆在於智困,不在性動也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
-
郭象曰:以有限之性,尋無趣之智,安得而不困哉。已而為智者,殆而已矣。
-
向秀曰:已困於智矣,又為智以攻之者,又殆矣。
-
《莊子》曰:達生之情者,不務生之所無以為;
-
向秀曰:生之所無以為者,性表之事也。
-
張湛曰:生理自全,為分外所為,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。達命之情者,不務智之所無奈何。
-
向秀曰:命盡而死者是。
-
張湛曰:乘生順之理,窮所稟分,豈智所知何也。
-
《列子》曰:少不勤行,壯不競時,長而安貧,老而寡欲,閑心勞形,養生之方也。
-
《列子》曰:一體之盈虛,消息皆通於天地,應於萬類。張湛曰:人與陰陽通氣。和之於始,和之於終,靜神滅想,生之道也。始終和,則神志不散。
-
《混元妙真經》曰:人常失道,非道失人。人常去生,非生去人。故養生者,慎勿失道。為道者,慎已失生,使道與生相守,生與道相保。
-
《黃老經玄示》曰:天道施化,與萬物無窮;人道施化,形神消亡。轉神施精,精竭故衰。形本生精,精生於神。不以生施,故能與天合德;不與神化,故能與道同式。
-
《玄示》曰:以形化者,尸解之類。神與形離,二者不俱,遂象飛鳥入海為蛤,而隨季秋陰陽之氣。以氣化者,生可冀也;以形化者,甚可畏也。
-
嚴君平《老子指歸》曰:遊心於虛靜,結志於微妙,委慮於無欲,歸計於無為,故能達生延命,與道為久。
-
《大有經》曰:或疑者云,始同起於無外,終受氣於陰陽,載形魄於天地,資生長於食息,而有愚有智,有強有弱,有壽有夭,天耶?人耶?解者曰:夫形生愚智,天也。強弱壽夭,人也。天道自然,人道自己。始而胎氣充實,生而乳食有餘,長而滋味不足,壯而聲色有節者,強而壽。始而胎氣虛耗,生而乳食不足,長而滋味有餘,壯而聲色自放者,弱而夭。生長全足,加之導養,年未可量。
-
《道機》曰:人生而命有長短者,非自然也,皆由將身不謹,飲食過差,淫泆無度,忤逆陰陽,魂神不守,精竭命衰,百病萌生,故不終其壽。
-
《河圖帝視萌》曰:侮天時者凶,順天時者吉。春夏樂山高處,秋冬居早深藏,吉利多福,壽考無窮。
-
《𨿅書寶予命》曰:古人治病之方,和以醴泉,潤以元氣,藥不辛不苦,甘甜多味,常能服之,津流五藏,繫在心肺,終身無患。
-
《孔子家語》曰:食肉者勇敢而悍,虎狼之類。食氣者神明而壽,仙人、靈龜是也。食穀者智慧而天人也。不食者不死而神。直任喘息而無思慮。
-
《傳》曰:雜食者,百病妖邪所鍾,所食愈少,心愈開,年愈益;所食愈多,心愈塞,年愈損焉。
-
太史公司馬談曰:夫神者,生之本;形者,生之具也。神大用則竭,形大勞則斃。神形早衰,欲與天地長久,非所聞也。故人所以生者,神也。神之所託者,形也。神形離別則死,死者不可復生,離者不可復返,故乃聖人重之。夫養生之道,有都領大歸,未能具其會者,但思每與俗反,則闇踐勝轍,獲過半之功矣。有心之徒,可不察歟。
-
《小有經》曰: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語、少笑、少愁、少樂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惡,行此十二少,養生之都契也。多思則神殆,多念則志散,多欲則損志,多事則形疲,多語則氣爭,多笑則傷藏,多愁則心懾,多樂則意溢,多喜則忘錯惛亂,多怒則百脈不定,多好則專迷不治,多惡則憔煎無懽,此十二多不除,喪生之本也。無多者,幾乎真人大計。奢懶者壽,慳勤者夭,放散劬恡之異也。田夫壽,膏粱夭,嗜欲少多之驗也。處士少疾,游子多患,事務繁簡之殊也。故俗人競利,道士罕營。
-
胡昭曰:目不欲視不正之色,耳不欲聽醜穢之言,鼻不欲向羶腥之氣,口不欲嘗毒刺之味,心不欲謀欺詐之事,此辱神損壽。又居常而嘆息,晨夜而吟嘯,干正來邪也。夫常人不得無欲,又復不得無事,但當和心少念,靜身損慮,先去亂神犯性,此則嗇神之一術也。
-
《黃庭經》曰:玉池清水灌靈根,審能修之可長存,名日飲食自然。自然者,則是華池。華池者,口中唾也。呼吸如法,咽之則不飢也。
-
《老君尹氏內解》曰:唾者,湊為醴泉,聚為玉漿,流為華池,散為精浮,降為甘露。故口為華池,中有醴泉,漱而咽之,溉藏潤身,流利百脈,化養萬神、支節、毛髮,宗之而生也。
-
《中經》曰:靜者壽,躁者夭。靜而不能養,減壽,躁而能養,延年。然靜易御,躁難將,盡順養之宜者,則靜亦可養,躁亦可養。
韓融元長曰:酒者,五穀之華,味之至也,亦能損人。然美物難將而易過,養性所宜慎之。 -
邵仲湛曰: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,百藥療疾延年而不甘口。甘口充肌者,俗人所爾珎;苦口延年者,道士之所寶。
-
《素問》曰:黃帝問岐伯曰:余聞上古之人,春秋皆百歲而動作不衰;謂血氣猶盛也。今時之人,年始半百動作皆衰者,時世異耶?將人之失耶?岐伯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則陰陽,和於術數,房中交接之法。飲食有節,起居有度,不妄動作。故能與神俱,盡終其天命,壽過百歲。今時之人則不然,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醉以入房,以慾竭其精,以好散其真,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,務快其心,遊於陰陽,生治起居,無節無度,故半百而衰也。
-
老君曰:人生大期,百年為限,節護之者,可至千歲。如膏之用,小灶與大耳。眾人大言而我小語,眾人多煩而我少記,眾人悸暴而我不怒,不以人事累意,不修仕祿之業,淡然無為,神氣自滿,以為不死之藥,天下莫我知也。無謂幽冥,天知人情。無謂闇昧,神見人形。心言小語,鬼聞人聲。犯禁滿千,地收人形。人為陽善,吉人報之。人為陰善,鬼神報之。人為陽惡,賊人治之。人為陰惡,鬼神治之。故天不欺人依以影,地不欺人依以響。
-
老君曰:人修善積德而遇其凶禍者,受先人之餘殃也;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者,蒙先人之餘殃也。
-
《名醫叙病論》曰:世人不終耆壽,咸多夭歿者,皆由不自愛惜,忿爭盡意,邀名射利,聚毒攻神,內傷骨髓,外貶筋肉,血氣將無,經脈便擁,肉理空踈,唯招蠱疾,正氣日衰,邪氣日盛矣。不異舉滄波以注爝火,頹華嶺而斷涓流,語其易也,甚於玆矣。
-
彭祖曰:道不在煩,但能不思衣,不思食,不思聲,不思色,不思勝,不思負,不思失,不思得,不思榮,不思辱,心不勞,形不極,常導引納氣胎息爾,可得千歲。欲長生無限者,當服上藥。
-
仲長統曰;蕩六情五性,有心而不以之思,有口而不以之言,有體而不以之安,安之而能遷,樂之而不愛,以之圖之,不知日之益也,不知物之易也。其彭祖、老聃庶幾,不然彼何為與人者同類,而與人者異壽?
-
陳紀元方曰:百病橫夭,多由飲食。飲食之患,過於聲色。聲色可絕之踰年,飲食不可廢之一日。為益亦多,為患亦切。多則切傷,少則增益。
-
張湛云:凡脫貴勢者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死亡。非妖禍外侵,直由冰炭內煎,則自崩傷中嘔血也。始富後貧,雖不中邪,皮焦筋出,委辟為攣。貧富之於人利害,猶於權勢,故痾疹損於形骸而已。動勝寒,靜勝熱,能動能靜,所以長生。精氣清靜,乃與道合。
-
《莊子》曰:真人其寢不夢。
-
《慎子》云:晝無事者,夜不夢。
-
張道人年百數十,甚翹壯也。云:養性之道,莫久行、久坐、久臥、久視、久聽,莫強食飲,莫大沉醉,莫大愁憂,莫大哀思,此所謂能中和。能中和者,必久壽也。
-
《仙經》曰:我命在我不在天。但愚人不能知此。道為生命之要,所以致百病風邪者,皆由恣意極情,不知自惜,故虛損生也。譬如枯朽之木,遇風即折;將崩之岸,值水先頽。今若不能服藥,但知愛精節情,亦得一二百年壽也。
-
張湛《養生集叙》曰:養生大要一曰嗇神,二曰愛氣,三曰養形,四曰導引,五曰言語,六曰飲食,七曰房室,八曰反俗,九曰醫藥,十曰禁忌。過此已往,義可略焉。
-
青牛道士言:人不欲使樂,樂人不壽。但當莫強健為力所不任。舉重引強,掘地苦作,倦而不息,以致筋骨疲竭耳。然於勞苦勝於逸樂也。能從朝至暮,常有所為,使之不息乃快,但覺極當息,息復為之。此與導引無異也。夫流水不腐,戶樞不朽者,以其勞動數故也。飽食不用坐與臥,欲得行步,務作以散之。不爾,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,及手足痺蹷,面目黧皯,必損年壽也。
-
皇甫隆問青牛道士,青牛道士姓封,字君達。其養性法則可施用。大略云:體欲常勞,食欲常少,勞無過極,少無過虛,去肥濃,節鹹酸,減思慮,損喜怒,除馳逐,慎房室。武帝行之有效。
-
彭祖曰:人之受氣,雖不知方術,但養之得理,常壽之一百二十歲。不得此者,皆傷之也。小復曉道,可得二百四十歲,復微加藥物,可得四百八十歲。嵇康亦云:導養得理,上可壽千歲,下可壽百年。
-
彭祖曰:養壽之法,但莫傷之而已。夫冬溫夏凍,不失四時之和,所以適身也。
-
彭祖曰:重衣厚褥,體不勞苦,以致風寒之疾。厚味脯腊,醉飽厭飫臥,以致聚結之病。美色妖孋,嬪妾盈房,以致虛損之禍。淫聲哀音,怡心悅耳,以致荒躭之惑。馳騁遊觀,弋獵原野,以致發狂之失。謀得戰勝,兼弱取亂,以致驕逸之敗。蓋聖賢或失其理也。然養生之具,譬猶水火不可失適,反為害耳。
-
彭祖曰:人不知道,徑服藥損傷,血氣不足,肉理空踈,髓腦不實,內已先病,故為外物所犯,風寒酒色,以發之耳。若本充實,豈有病乎!
-
仙人曰:罪莫大於淫,禍莫大於貪,咎莫大於讒。此三者,禍之車,小則危身,大則危家。若欲延年少病者,誡勿施精命夭殘,勿大溫消骨髓,勿大寒傷肌肉,勿咳唾失肥液,勿卒呼驚魂魄,勿久泣神悲慼,勿恚怒神不樂,勿念內志恍惚。能行此道,可以長生。
-
ㄧ《教戒篇第一》完